主页 >范文 >正文

​骨干教师培训研修日志

2022-12-02 23:13:14 来源:昵群网 点击:

骨干教师培训研修日志

大数据时代令人激动

化学组 王孝堂

哇,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原来大数据是这样的,开课第一节是范国睿教授的<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令人大开眼界,分四个方面,分别是大数据时代来临。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大数据的问题与陷阱。

我们只知道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这实际上是个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制造大数据。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为大数据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到2012年1月,已经成为与货币与黄金一样的新经济资产类,这一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使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商业活动提供了预见性,尤其电商的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商业利润也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看来,不学习,真的是要被淘汰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国家如果在大数据时代落后,那是真的要挨打的。

image.png

联想到今年政府提出的实现大数据战略,实在是迫在眉睫了。显然我们已经落后了。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大数据在教育上拥有广阔的空间,我们憧憬的每个学生只需要一个平板,教室没有了黑板,取而代之的是白板,或电脑,课桌就是大的平板,智能黑板智能课桌的使用无限扩大了接受知识面,还有优质资源的共享,畅想完全可以是学习游戏化,游戏学习化。可穿戴设备的使用,3D打印设备,虚拟现实的使用为我们教育教学手段的提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让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活动的分析,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有人已经大胆预测,再有五年,手机就会消失,因为,只要一枚戒指,或手表、项链、眼镜、汽车、桌子、房子等所有终端设备都是智能化的,你的家就是一个智能机器人,一切智能化的设备:电话、卫浴调节水温、厨房自动为你准备早餐。那么这些智能化的设备无一不能用于教学,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简直不敢想象。

总之,大数据的使用,能使我们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憧憬,无限向往。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改变思维,才能跟上时代,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大观园之美国基础教育

---华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英语组 孙雪梅

在高温天气里,我和我校的53位优秀同事来到华师大,共同为追求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再学习、再反思、再创造,这几天的讲座内容面涵盖从教学到教研到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到教育史的变迁,非常全面,也着实有效,我很受鼓舞。今天下午来自上海市洋泾中学的校长、也是上海市特级校长胡瑞峰老师,结合自己2011年亲赴美国,在美国高中校园里深入观察、提问的经历,和我们分享自己的反思、总结,整个讲座轻松、愉快、笑点不断,即鞭辟入里,又深入浅出,我们度过了愉快的一个下午,这感觉,就见到像大观园里的另外一个世界,虽只是管中窥豹,但依然很有启发。总结美国基础教育搞得好的原因,胡校长谈到:

一、 美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我们东方国家,韩国、日本,传统上是儒家,推崇儒教,按常理说应该是非常重视教育的,这么重视教育的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赶不上西方这些"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国家,我们的教育质量也越来越差。这个现象真的应该引起我们各级部门的反思。

二、 美国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有各个层面的标准来要求老师立足专业,自觉自主的进行专业化成长必须的各类学校培训。首先是教师的入职门槛之高,就比起我们国内中等水平甚至更差的学生报考师范,要严格的多。他们的5年淘汰制,自动将各教学自信不足、从事教学意志不够的老师清除出了教师队伍。这就是我们远远做不到的。

三、 精细管理、执行"零容忍"制。不得不赞叹,美国人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之强!例如美国人对国旗的敬畏,就让我们汗颜。美国是讲究人权的国家,"人人平等"深入人心,但是只有在个体没有违反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尊重你的人权。胡校长的诸多让我们感慨惊叹的实例,生动的说明了,对破坏规则"零容忍"的坚定意志和底线。

四、 强化考评、实施"问责制度"在大家看来,美国小孩不像中国小孩那么刻苦,他们肯定非常清闲。其实错了,美国孩子读高中早上6:30出门,回家的家庭作业就需要花费3、4个小时时间,就可见一斑。而作为学校,一年中还有四次学区统一命题的考试,教育主管部门将成绩细化分类成白人孩子平均成绩、黑人、亚裔、墨西哥裔等等的平均成绩,形成一个叫AYP的指标,如果学校连续多年未能达到指标,那么就关闭这所学校,实施校长问责。听完以后,我们在场的老师无不惊愕!

讲座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和热烈讨论。也许,我们今天见到的,只是中美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小的片面比较,也许还有很多不够真实的地方,但,我想,只有对"他山之石"的批判性思考,并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是会对我们本土教育有所帮助的吧。

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新思考

——暑期华师大教师培训心得

生物组 陈得生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20年,这个暑假很开心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来到华东师范大学暑期培训班学习。再做学生、再听大学教授的讲课,和当初大学时上课的感受有很大的区别,带着自己的思想、更主动倾听、更多的期待。华师大学习四天以来,听到的、交流较多的关键词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基础教育、个性化、差异资源化等等。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更快、更好的适应?通过学习华师大范国睿教讲授的"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浦东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谢忠新博士有关"互联网+"时代教学的创新与变革,还有华师大教育学部卜玉华教授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我感受很深,收获颇多。下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面对新生事物,不逃避、不盲从

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等传播工具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学校管理、教学方式方法也可发生全新的变化。通过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大数据时代,我们不能置身事外,无论老师还是我们的学生都应该不断学习,更好地认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对待大数据带来的变化,我们不逃避,要积极研究认识大数据,根据地区学校特点,循序渐进,更好发挥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正确对待学生上网问题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有智能手机,每天都有可能制造和发送大量的信息。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到学校一直以来是很有争议的话题,也是班主任、家长管理头疼的事。现在周末时间较多,特别是高二上学期,自觉性差的同学家长反应学生在家玩手机,上网打游戏没有节制,希望老师帮助,为协助家长管理,我曾在班级调查每位同学周末学习和上网时长和内容情况,虽然回馈了一部分信息数据,做了一部分学生思想工作,但也有同学抵触。大数据时代,如何引导数字土著们认识大数据、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发展提升自己?(1)告诫学生谨慎制造和发送数据,不做违法和违规的事,不不给他人和自己添麻烦;(2)提醒学生发送的数据是可以被监控、分析和利用的;(3)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中的教育教学大数据,巩固和提升自己。(4)不希望学生缺乏自制力,成为网络的牺牲品,把网络从玩具变成提升的工具。

三、重视大数据,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天涯若比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学习,我对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它可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创新和变革。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利用大数据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周末时间提升和补缺补差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关注大数据资源,选择性利用资源备课,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四、正确利用微信群、qq群和飞信

互联网时代通信方便快捷,每天可以从不同的微信群、qq群上接收许多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主动的、有被动的。在肯定它作用的同时,因经常要处理很多与自己无关的'信息,也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麻烦。在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上我更倾向通过飞信的方式,统一管理,或者一对一的交流,不建议通过班级微信群和qq群的方式,以免一两个人的行为,干扰一群人的生活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培训学习,我开阔了眼界,不仅了解到信息时代许多新生事物和它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还了解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不断地适应时代变迁的大趋势,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的一线循序渐进地运用现代技术努力践行教育教学改革,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问题、专题到课题

---华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英语组 张庭顺

在前几日听了关于如何搞好教学、组织好课堂活动设计以及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几场讲座后,今天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祝庆东老师给我们谈了"三层次"科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说实话,过去的我从教多年,重复着课堂内容,也试着想有所突破,在教学研究上做点探究,但苦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自己更是不懂方向在哪,上午的这场讲座,给了我一些豁然开朗的启示:

第一:研究,一点也不神秘

祝老师提出,教师教研甚至科研的过程可以被划分成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问题反思阶段,侧重于在对遇到的具体问题即时思考和解决;第二个层次是专题探索阶段,是选择一个主题,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第三个层次就是课题研究,这是用已有的理论解释我的做法和具体实践,因为当研究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比较规范时,就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层面。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生动的剖析了一位一线老师的课题研究案例,当老师将常常做的,遇到问题的思考实践汇集起来,形成书面的显示方式时,祝老师指出,这是工作总结!不是学术研究!因为我们所谓的研究,是需要用一定合理的理论来论证、佐证、解释我们认为较成功的教学行为的。是啊,过去我们总埋怨老师做不了研究,只有大量有经验的实践,甚至赞成"好老师去教研做课题仅仅是职称需要、是形式主义"这样的观点,今天看来,只要能用一定的理论来回答课题研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工具,不就是成功的研究吗?

第二:如何做专题探索?

有了前面第一的顿悟后,我们的疑问一定是:哪里去搞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呢?我怎么知道我的行为是什么理论支撑的?祝老师说知识的一半知道去哪里找到它们。利用知网做课题研究!我们学校给我们订阅了知网使用的版权,可是我却一次都没有上去过!惭愧地说,这真是资源的大大浪费。祝老师现场进入网站操作,具体详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真的,将我教学已有的经验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就是专业成长发展的过程,而祝老师鼓励我们做研究,并深情地说: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让自己轻松点、让学生愉快点。我过去反感课题研究的想法似乎都被他打消了,收获很大!

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心得

化学组 包永山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认真听完每节课,每次做好笔记,收获很多,感触很深。听了卜玉华老师的"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和实践举措"的报告,更是深受教育。她认为现在的课堂教学关注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并不在注意状态,因为老师主要关注好生,影响不同,学生收获不同;积极主动的学生,能证明自己的理解,会获得肯定,得到赞赏,树立信心,学习动力更足,这与互动有关;不同的学生学习体验与成长逻辑不同。

我平时的教学也注意关注不同的学生,今后更应该提高关注的不同层面,提高所以学生上课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讲到教师必须的"新教学基本功",更是感到确实自己的教学应该有所改变和提高。

她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知识素养过关之功,这应该是各科教师具备的扎实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我想这大多教师应该具备,自己应该问题也不大。

第二是教师应该具备教材解读之功,教学多年自己认为应该也没有问题,其实不然。对教材各个部分的解读是没有大的问题,甚至对知识的结构化解读也能做到,但像卜老师说的生命化解读则需要提高,对于层次化与时段化的内在联系也应该挖掘,只有更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

第三是对学生发展诊断之功,要解读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我确实做得不够,是一直在做,但不够全面和深入,这确实需要很多时间,但更多是要有耐心、细心、良好的观察分析之心和要做大量细致的比较分类整理;这项工作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改进才能有更好的诊断。要解读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可能性",他的起点在哪里?发展性会怎样?对学生的目标有梯度性,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终点,会解读学生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她认为"知道原因的可当好老师,让学生知道原因的是好老师".只有知道产生原因的本质,才能更好把握教学的起点,也更利于达到教学的终点。

第四是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之功,举苏格拉底的教学故事。不能是爬梯式:一个环节一个核心任务,任务之间梯度过大,各环节之间缺乏相互渗透;也不能是摊大饼式:围绕一个教学目标,平面练习,缺乏梯度;主张螺旋上升式:能横行拓展、纵向梯进,提升学习能力,丰富每一个知识点。自己平时的教学设计也常推敲,更应该进一步改进,多下功夫,分析合理性,尽可能采用螺旋上升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次学习,机会难得,学校选择的专题很好,很贴近一线教学,专家整体水平很高,他们准备很有针对性,他们的讲解也解决了我很多困惑,对今后教学指明方向,这样培训很有意义,学校应该坚持继续进行。

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华师大学习感悟

化学组 刘建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校赴华师大高级研修班课程已接近尾声,在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我每天都有巨大的收获,每天都在专家学者的讲座里开阔眼界,得到提升。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大数据、适应新高考的个性化课程设置、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机联系、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创新应用、如何开放课堂、怎样做好教研等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同时又是我有所欠缺的理论知识。现就今天上午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双料特级教师祝庆东的讲座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今天培训组织者邀请来自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祝庆东主任讲课,给我们提供教科研部门对教育科研的新视角,又是一次丰富的营养大餐啊。

祝主任首先从"怎样才能烙好饼"作比方,用深入浅出、高度凝练又不失诙谐的语言为教师们打开了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进而指出,教师研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问题反思、专题探索和课题研究。言简意赅地讲解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一般程序,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指出"最理想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是教研、科研和师训相互融合".祝庆东主任的报告中处处引用精彩、典型而极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如三次备课法、互换作业本、创意设计活动等案例,从珍珠到项链(散乱的珍珠――粗加工的日用品――精加工的艺术品)三个层次隐喻,别具匠心,让我们惊叹祝主任竟把令校长教师们犯难的科研变成容易开展的活动,一方面也体会到祝主任提倡的科研对教育实践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作为一线教师,要努力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研的实践中去,不能听课时感触颇深;转过身我行我素。

祝主任在下半段为我们讲授《怎样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课题研究方案的十个要素:包括名称设计、概念设计、背景论证、意义论证等。重点对三维拟题法、菜单拟题法、多维拟题法和矩阵拟题法作介绍。对关键概念的作进一步操作化界定,对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设计,给予我们很精辟的讲解,使本人能对课题有新的认识,联系到我校化学教研组正在进行的省级课题研究,我和同组老师顿时对下一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来华师大之初,看到五天的课程安排,我心里在打鼓:全日制的课程,我能坚持下来吗?没想到每节课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一堂讲座就结束了;不知不觉中一周的培训亦行将结束!我要做的是珍惜剩下的学习时间,整理学到的知识技能,做好在新学期的学以致用的全方位准备!

回归教育的命脉

——华师大培训体会

化学备课组 张晓习

今天(8月12日)是继续教育培训的第二天,老师上午的课题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探索和文化反思", 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教育家陈鹤琴在很早就提出了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让教育回归到本真上来,学校肩负着传播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国民素质的重任,我们要给教育对象以什么样的教育呢?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追求真,善,美,对客观事物有最基本的判断和认识。"做人"观点就学生的成长来说,人格培养要比学习重要得多,所谓先成人后成才,成什么样的人呢?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要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要对学生的终身健康负责,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一、两项适合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显得特别的有意义,我们学校体育分项课的实施就是基于这一理念。

做为一个社会人,有爱心、诚实、有责任心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现在很多情况下,教育本身变了味,以为去读书就是"受教育",反而把"做人"忘记了,有些家长判断孩子是否进步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名次的进步与否,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满足,轻视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很多的老师也认为,成绩可以考核,但学生的品行难以直观的考量,是软任务,一节周会课不如去上一节文化课,养成教育的主阵地逐渐缩小。我们学校高中开始阶段的健康教育、成人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这些年做得很好,但需要进一步完善。个人认为,一个孩子行为习惯好,学习成绩暂时差一点他最终会赶上的,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成绩暂时好,也不可能坚持很久的。

"做中国人",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中国的文化有信心,"做中国人",并不影响我们走向世界,强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认同需求,不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做中国人"不是搞道德绑架。教师在课堂上要理直气壮的弘扬中华文化,对于从小接触网络语言、麦当劳和NBA的孩子来说,我们还可以多一些唐诗宋词的熏陶,从传统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少些愤青,少些偏见和抱怨,以阳光的心态参与各项活动。

"做现代中国人",要了解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了解世界的发展形势,了解国家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知识应是鲜活灵动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积极适应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借口鞋不合脚不上路。教师能认同和接受学生的叛逆,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重差异,教育要润物细无声,"现代学生"的培养需要具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教师去引领。

华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英语组 葛修杰

今天听了2位老师颇有些不同风格和观点的讲座,大大激发了我们全体同事们思想上的碰撞,我想,这样的一些认识都是有意义的:批判主义可以让我们防止偏差,现实主义可以让我们重视实效,浪漫主义让我们向往美好前景。只有将"三个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教育认识得更全面。

我本人的深刻体会主要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有关。首先,我们组织教学应确定教学目标最终要实现的能力,然后将这一能力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低级能力,低级能力的获得是形成高级能力的基础。在这种教学序列,低级能力可以对高级能力的获得产生积极的迁移,由低到高的能力序列构成一个"阶层".

其次,只有当教学方式符合人类"网状"的认知结构时,新输入的知识才能被有序地排列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然而,往往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习得的是零散、孤立的单个知识点,这些知识无序地散落在学习者的大脑中,既无助于他们整体认知结构的形成,也不符合认知结构特点。

作为教师,我们也努力站在更高平台上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的教学从有想法到有主张,从有实践到有建构,从有追求到有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百家争鸣的各教学流派中坚持教育的中心,坚持教学的本位!

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华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生物组 金以均

在2016年8月12日下午的讲座中,上海育才中学的校长陈青云详细介绍了她们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内心确实感到非常震撼。经过了两天两夜的仔细分析,我认为育才中学的成功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特殊性。我认为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有比较好的社会基础支撑

上海是一个文华底蕴深厚城市,也是一个新文化兴起和引领者。全市民的平均素质都较高,在对孩子的要求上、教育上、管理上等层次都比较高,因此上海市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都比其它地区学生要高,那么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或改革措施相对就更容易落实和实现。

2.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支撑

上海是一个发达的港口城市,经济发达,因此在教育上的投资必然财大气粗。比如说上海育才中学新校区建设一批就是250亩地,这对寸土寸金的上海市来说,可谓是大手笔。而且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的建设上,虽然是二十年前建设的,现在来看依然远远超过目前我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如体育场地类型多、场地大、基本可以开齐所有体育项目了。它可以承办全市的中学生运动会。

3.有比较好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基础支撑

上海市有许多所全国知名的名牌大学,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这就为上海市的基础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学术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研究与实践能够及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达到了研学相长。

4.有真正重视教育的政府支撑

上海市政府在育才中学的建设过程中,要地给地、要钱给钱、要人才给人才,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就行。这在前几年房地产非常火热,全国各地又极度重视经济发展,追求gdp.这需要政府部门应有怎样的定力、魄力和远见。

5.有一群不畏艰难和困苦的教育先锋者支撑

教育改革嘴巴说容易,实际行动的过程则是很艰难的。教育虽然存在一些共性的规律,但又不能生搬硬套。教无定法,但一定要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又因地域、性别、年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而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教学的改革不能因为别人用的好就直接拿来。最近河北涿州的教育局长郝金伦就是遇上了此类问题。况且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是不能轻易拿来做实验的,也是轻易输不起的。由此可见,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必须要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的,而且需要不断实践、修正和完善。从时间上来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改革者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从工作量来看,需要做大量的抽样调查试验过去数据并分析数据等,不亚于攀登珠峰;从改革的结果来讲,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对改革者来说不亚于如履薄冰,这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去承受和面对。育才中学的教育工作者给我们展示了。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华东师大培训心得

历史组 涂志莲

今年的八月,天气确实很热,我们在华东师大听各位专家的讲座的热情,就象天气一样的火热。在这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宁国的教育与大上海还是有一定的落差,这种落差不仅仅在地域上、文化的差异,而且在教育的很多方面也存落差。在华师大的短暂的培训,不仅给我震撼和掌握一门技能的欣喜,而且是教学意识上的变革。这次的培训感受很多,联想很多,启发很多,收益非浅。这里,我想谈一下,观摩陈青云、黄书光等专家的讲座的心得。

专家的讲座,我们的抓拍,刷刷记笔记……教授们的字字珠玑,全新理念,诙谐谈吐,令在场的学员们时而凝神倾听,时而忍俊不禁。陈青云校长的《普通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的探索与实践》,使我认识到当下普通高中学生个性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的张扬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陈校长从三个大方面(起点的思考、我们的作为、心得与体会)为我们剖析了普通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的探索与实践。陈青云校长的第一大方面"起点的思考"深刻细致分析研究了当前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几大矛盾,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因。第二方面"我们的作为"陈校长从高中三年,每一个阶段应采取的方法作了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这些理论对我们这些基层一线的老师启发很大,我们今后可以借鉴陈校长好的成功做法,努力做好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听了陈校长的讲座我深深体到:当个体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时,学生就具有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当自主选择和规划学习发生时,学生就必须学会自省、判断和调适;当学习和个人志趣紧密相联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其中的责任和担当,从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程加模块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最适合"他"的课程,使学习因自主选择变得更有意义。

学生选择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选择教师,从而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师的专业潜能得到极大的激发。

印象深刻的还有博士生导师黄书光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探索与文化反思》。黄导师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审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当代创新与教育家的自觉成长三大方面阐述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探索与文化反思》,讲座运用了大量的史学材料和图片,鲜明的个性,深入一线的经历,一个个鲜活的课堂例证,不断使我反思自已的教学。

每一堂讲座都是一次精神的盛宴,应用到教学中,才是我们的目的!如何对待学生,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做一位称职的教师,如何在专业发展上提升自已,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回归教育的本真!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华师大培训心得

地理组 邓鸿珍

8月12日,在华东师大听了范国睿教授《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和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陈青云的《学生个性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讲座。他们先进的理念,敏捷的思维让我感触颇深。

安徽省将于2018年实行新高考方案,而上海市作为试点区,已在2014年实施新高考。新高考方案以学生为本,给了学生和高校更多的选择机会,考试素质教育的导向和公平性更明显。

一。新高考是实行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个性化课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首先目前高度统一的高中课程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是有矛盾的,因为学生的个性心理、志趣目标、学习基础是有差异的,所以需要学校课程具有丰富性、多样性。

其次,目前学校课程组织方式与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培养存在矛盾。在内容统一、进度划一、方法单一、按部就班地学习过程中,学生消极被动,自主能力缺失。

再次,当前高中课堂以讲为主的课程实施方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矛盾。学生的创新素养需要多条路径、多种方法,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经历,不一样的知识架构,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当个体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时,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当自主选择和规划学习发生时,学生就必须学会自省、判断。当学习和个人志趣紧密联系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其中的责任和担当,从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个性化课程的开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校来说,个性化课程的开展会给课程的设置和组织方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育才中学采取了学程+模块的方式,每个学科依据课程方案确定模块的,每个模块所需的教学时间均相同且和学程匹配,就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模块的组合有了多种可能,课程的灵活性增加。而这种课程的实施带来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实行跨年级的走班教学。

教师必须要适应学校的这些变化,学生选择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选择教师,从而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构成巨大的挑战。